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李强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基于中国最北部漠河地区多年冻土带的树轮氧同位素(δ18Oc)代用记录(图1),结合模拟的降水氧同位素(δ18Op)数据,深入探讨了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气温与降水量究竟谁是影响降水氧同位素变化的主导因子?(图2)
研究通过系统比较δ18Oc与δ18Op所携带的气候信息强度,揭示了本区主要水汽来源及其传输路径。结果表明,δ18Op信号主要受控于温度驱动机制,东亚夏季风与ENSO事件共同主导了区域水汽循环过程(图3)。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中高纬多年冻土区的水汽输送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响应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1 研究区概况图、采样详情及气候资料。

图2 改进模型与Iso-GSM模型模拟的δ¹⁸Oₚ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

图3 δ¹⁸Oₚ与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及大尺度气候环流指数的对比分析
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Water vapor signals and climate influenc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insights from tree‑rings and precipitation δ18O》发表于国际权威林学期刊《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嘉川,通讯作者为李强教授和孙长峰副教授。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3080, 4248820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40010300)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Wang Jiachuan, Li Qiang*, Liu Yu, Ren Meng, Jia Zichun, Wu Yifan, XuYang, Seo Jeong-Wook, Sun Changfeng*, Song Huiming, Cai Qiufang, Niu Zhenchuan, Pang Wenxuan, Duan Xiangyu, Liu Wentai. Water vapor signals and climate influences in northeastern China:insights from tree-rings and precipitation d18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25,3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