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翟斌庆教授团队,联合米兰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系Maurizio Meriggie教授与Gerardo Semprebon教授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顶刊《Ecological Indicators》(中科院1区,IF = 7.4)上发表论文“A full-chain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multi-ethnic regions: Evidence from southwestern Gansu, China”。该文章跨时序探讨了甘肃西南多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复杂性与异质性驱动机制,拓展了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应用情境和理论内涵,特别是提供了高精度机器学习模型在复杂系统脆弱性分析与预测中的实证,为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和差异化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戎晓,通讯作者为翟斌庆教授。

多民族聚居地区作为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因其独特的内部异质性,在应对全球变化与区域转型时面临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SESV)挑战。现有研究缺乏对其SESV进行系统性、全链条式分析的研究,尤其忽视了社会文化与人口结构等因素的独特作用。本研究以中国甘肃西南三个代表性多民族区域(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案例,基于脆弱性范围图(VSD)框架,创新性地构建了整合自然、社会、经济、人口及文化维度的SESV全链条式评估预测框架,定量评估了2000-2020年县域S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利用Elastic Net 模型(平均R² = 0.9981)识别了关键驱动因子,并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平均MSE = 0.0026)预测了未来15年(2020-2035)的SESV趋势。
结果表明,研究区SESV呈现显著的时空分异和区域差异,总体有所下降但未来预测存在波动和部分区域反弹的风险。驱动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SESV演变受多维度因子复杂耦合驱动,具有显著区域异质性,部分因子在特定发展阶段呈现反直觉关联。研究尤其强调了多民族背景下,社会文化资本和人口结构等因素在塑造区域SESV格局和影响未来路径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人口结构变化对定西SESV的制约、民族多样性对临夏内生韧性的贡献以及生态限制与产业结构对甘南稳定性的影响。
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意可持续城乡遗产保护与再生联合实验室”(项目编号:2024YFE0105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陕南山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52178057);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人工智能技术在聚落韧性保护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4RS-CXTD-14);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 GY-330)的共同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5.1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