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养方案

2019版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0-06-18浏览量:

一、专业介绍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建设,中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率的阶段,然而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城市病”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智慧城市是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八十年代创立。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第一个依据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办学的实体学院,本着“人居环境显特色、学科交叉谋发展”的宗旨,致力于在人居环境综合集成科学方面开创一条新路。

本专业以智慧宜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主修方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同时,在土木、建筑、环境、信息等多学科领域跨专业学习,拥有宽广的视野,能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思考城市建设问题,具备多学科协同合作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未来智慧宜居城市建设领域从事跨专业的创新和引领性的工作。目前本专业在土木工程方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方向、环境科学方向毕业的校友超过两千人,基础宽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是城市规划与管理、建筑设计与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治理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本理念、以服务未来智慧宜居城市发展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具备人居环境多尺度系统思维和宽厚的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接受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地球环境科学等主修方向的教育,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在智慧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跨专业组织协作能力,能提出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扎实基础、科学素养、全球视野、求实创新精神,毕业5年后能够在宜居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

三、毕业要求

A. 工程知识:掌握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理念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复杂工程问题。

B.问题分析与研究:能够从人居环境科学角度,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和主修方向基本原理对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和研究,包括设计、调查、分析和解释数据,并能通过信息、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C.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在综合考虑工程、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针对智慧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发挥主修方向的专业能力,与相关专业协同配合、体现创新意识,设计/开发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以符合专业规范的形式表达成果。

D.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智慧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运营过程所涉及的多学科环境中加以运用。

E.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慧宜居城市建设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F. 工程与社会:能够理解城市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解和评价智慧宜居城市建设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人居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背景知识,从技术、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合理分析和评价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环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G.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智慧宜居城市营造或公共政策管理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工程伦理意识。

H. 个人与团队:能够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较强的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I.沟通:能够就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J. 自主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智慧宜居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能力。

注:毕业要求中ABCDEFG、、HIJ对应毕业要求中各项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