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人居学院博士研究生答辩安排信息表(彭仕琪)

发布日期:2023-05-26浏览量:

学号

4118022014

姓名

彭仕琪

导师

曹军骥教授

手机号码


邮箱


研究方向

大气污染控制

论文题目

铂/铱负载型催化剂可控制备及高效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机制

中文摘要

甲醛(HCHO)是室内典型的有毒气态污染物之一,来源广泛、释放周期长,具有鼻咽癌和白血病等致病风险。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室内甲醛污染现状,发展高效的甲醛治理技术,对提升空气质量和降低人类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常温催化氧化技术被称为目前最具前景的甲醛治理技术之一,甲醛在室温下即可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二氧化碳(CO2)和水(H2O)。铂(Pt)、铱(Ir)等存在未被占据的d轨道,使铂/铱负载型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化氧和甲醛的能力,在常温催化氧化甲醛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调控金属-载体电子相互作用(Electronic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EMSI)是提升铂/铱负载型催化剂甲醛催化活性的有效策略之一,但金属的粒径效应和载体的表面性质差异增加了通过调控EMSI实现高效的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性能的难度。本文基于铂、铱的粒径效应和载体的还原性,设计和开发新型铂/铱负载型催化剂,阐明EMSI效应对催化剂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调变作用,解析反应活性位点,在原子水平上揭示甲醛催化氧化反应的微观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构建纳米Pt与弱还原性氧化物ZrO2的强相互作用界面,探究界面氧活化增强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机制。基于分子水平结构表征和电荷密度差分结果,揭示了界面氧空位(Oxygen Vacancies,VO)的形成和Pt纳米颗粒稳定机制;原位红外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界面氧空位的产生显著降低了氧活化解离能垒,生成的活性氧原子易转移到HCHO的C–H键的C原子上,促进甲醛直接氧化成甲酸,加速甲醛转化为CO2和H2O;20℃时,0.87 wt%Pt-VO-ZrO2的甲醛去除率和转化率均达到95%以上,并可使约1 ppm甲醛迅速降至0.05 ppm以下,满足室内甲醛浓度国家标准。

(2)选取功函数更低的金属Ir和还原性更强的CeO2载体,构建纳米Ir与CeO2的强金属-载体电子相互作用体系,探究金属反应位点氧活化增强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机制。Ir纳米颗粒和CeO2之间强EMSI效应诱导部分电子从CeO2向Ir传输,生成更多富电子的金属态Ir物种,富电子Ir将电子转移至O2分子,促进O2活化生成表面吸附氧物种,攻击甲醛的C–H键,生成甲酸盐和碳酸盐,进一步转化为CO2和H2O,整个反应过程中无有毒副产物CO生成。20℃时,0.53 wt% Ir-CeO2的甲醛去除率和转化率均达到90%以上。

(3)为了进一步强化研究金属位点Ir的催化作用,提高Ir的原子利用率,选用电子传输性能更强的氮掺杂碳(N-C)替代CeO2,制备了氮掺杂碳负载铱单原子(Ir1-N-C)催化剂,并首次应用于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拓展了目前文献报道的金属氧化物负载单原子的催化剂体系。实验证明Ir-N4是甲醛催化氧化的活性位点,Ir原子与N-C之间的强电子相互作用使Ir单原子能够累积正极化电荷,Ir 5d轨道和O2的O 2p轨道能够形成强杂化态,促进氧解离和甲醛转化为CO2和H2O。20℃时,1.63 wt% Ir1-N-C的甲醛去除率和转化率均达到97%,且在高湿环境下(RH=75%)具有更高的甲醛转化速率。而O2在N-C或低载量(Ir负载量低于0.53 wt%)Ir1-N-C表面更易生成超氧自由基,导致低反应活性。

(4)针对上述低载量Ir1-N-C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活性较差的问题,创新性地采用ZrO2纳米颗粒和N-C协同调控Ir单原子的电子特性,提升了Ir单原子的本征活性。20℃时,0.25 wt% Ir1-N-C/ZrO2的甲醛去除率和转化率均达到95%以上,比反应速率值为1285.6 mmol⋅gIr-1⋅h-1,远高于目前文献中报道的Ir基催化剂及第5章报道的1.63 wt% Ir1-N-C。实验和计算结果证明,ZrO2和Ir1-N-C界面形成了Ir-C-Zr电子传输通道,促进氧活化生成超氧自由基和表面活性氧原子,加速甲醛催化氧化生成CO2和H2O。

研究成果在调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促进铂/铱负载型催化剂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性能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拓展了目前室内甲醛常温催化氧化催化剂体系的设计。

答辩时间

2023年5月28日上午9:30开始

答辩地点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东二楼东105人居学院会议室;腾讯会议:402-192-466

答辩秘书

张云伟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答辩评委

评委人数

姓名

职称/是否博导

工作单位


1

顾兆林

教授 是

西安交通大学

答辩主席

2

李旭祥

教授 是

西安交通大学


3

沈振兴

教授 是

西安交通大学


4

朱刚强

教授 是

陕西师范大学


5

丁飞

教授 是

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