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人居学院博士研究生答辩安排信息表(常悦)

发布日期:2022-04-29浏览量:

学号

4117022008

姓名

常悦

导师

李旭祥

手机号码


邮箱


研究方向

环境监测与城市热环境遥感

论文题目

陕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演化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陕西省生态环境安全和质量面临严重威胁。对陕西省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不仅可以为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而且也可以为大尺度复杂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提供新的尝试和探索,对推进我国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首先提出生态因子概念框架用于构建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结合遥感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陕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专题指标数据库。然后对传统的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的模式进行改进,建立陕西省1 km×1 km的网格评价单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定量评估了陕西省2000、2005、2010和2015年生态环境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EEI)。接下来,在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陕西省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机制,为精细尺度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本研究以快速城市化地区西安市、秦岭北麓地区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县吴起等典型区域为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人类活动对局部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改善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生态因子概念框架对于大尺度复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该框架将态环境划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地形因子、生物资源因子和人为因子四个相互作用的具有明确定义和范围的子系统,降低了指标选择时过多的主观性,使指标更加客观,明确,全面,具有代表性,尤其对先前大多数研究中缺少土壤因子和生物多样性因子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此外在高精度评价单元与高空间分辨率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可以较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从而提升生态环境评估模型的精度、适用性和可拓展性,使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建立了基于遥感数据和再分析资料的陕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专题数据库,量化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的高精度时空演变特征。2000、2005、2010和2015年各年份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以及整体先增加后持续降低的时间演变特征,各年份EEI的平均值分别为0.81、0.87、0.84和0.81。此外,2000到2005年陕西省91.84%的面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而2005到2010年以及2010到2015年改善区域仅分别为25.37%和21.84%。各主要地级市之间的生态环境差异也较为显著,平均EEI值从0.51到1.17跨度较大,整体呈现汉中>安康>商洛>宝鸡>西安>铜川>渭南>咸阳>延安>榆林的生态环境质量排序。同时从2000到2015年榆林、延安、宝鸡、汉中和咸阳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宝鸡和榆林的改善最为明显;而西安、铜川、渭南、安康和商洛五个城市则有所下降,其中西安的下降最为显著。

通过分析各评价指标对陕西省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的影响,明确了各生态因子的贡献率。以NDVI、NPP和蒸散发为代表的生物资源因子和以平均地表温度和平均湿度为代表的气候因子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力,其贡献率分别为45%和25%左右。而以人口、PM2.5、GDP和建筑用地占比为代表的人为因子则是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分布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其贡献率在22%左右。以土壤水分为代表的土壤地形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演变趋势,其贡献率在8%左右。

揭示了高异质化城市区域不同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热环境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不同的建筑景观则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城市热环境,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

答辩时间

2022 年 5 月 10 日 上午 10:00开始

答辩地点

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19号楼3034会议室

答辩秘书

赵富波

手机号码


工作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答辩评委

评委人数

姓名

职称/是否博导

工作单位


1

吴一平

教授是

西安交通大学

答辩主席

2

顾兆林

教授是

西安交通大学


3

张猛

教授是

西安交通大学


4

王文科

教授是

长安大学


5

王云强

研究员是

中科院地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