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博2071班举行了学术分享系列活动第一期,在班长秦思宇、赵超与心理委员姚怡聪的组织下,班级17位同学到场参会,邀请人居学院的水庆象师兄列席参加。
会议第一项,人居学院优秀的师兄代表水庆象学长进行了经验分享。水学长从生活、学习、科研、工作、规划、情感、心理等方面,向各位同学进行了详细的经验讲坛。尤其是从博士中期考试事项、博士科研进度把握等方面以身说法,强调博士同学要有正确的科研心态、积极应对科研瓶颈、提前规划科研生涯,并提出了几点建议:(1)把握博士阶段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科研逻辑;(2)尽可能听取导师、审稿人提出的所有意见,进行总结和思考;(3)调整好科研心态,应对博士和生活的困难,都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会议第二项,博2071班的四位同学进行了科研分享和交流。建筑学方向的张盼同学针对原始、古典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建筑是一种具有可重复性的物体,可以根据地域性、场所性、文化性、纪念性来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创新港5号巨构、人居学院7号楼的建筑风格和功能性。土木方向的张芮同学科研方向为微生物引导碳酸钙沉积,她针对相关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有用的科研技巧包括文献鸟Stork、知网下载PDF等。建筑环境方向的马真迪同学科研方向为中深层地热供暖,她针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背景进行了阐述,并向大家介绍了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包括Fluent软件、电池电化学计算UDF编程、Matlab软件、后处理CFDpost等。环境方向的张冠同学针对分子动力学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其电荷分布情况、牛顿力学解释等,而后提出了相关博士阶段的一些思考和建议:(1)自觉思考和学习,多和导师进行有效、高质量的沟通;(2)学习高质量的期刊文章,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3)世界上所有合理的问题都有解,大家要不断地开拓创新;(4)学会信息的筛选,避免无用的知识影响正常的科研和生活。会后同学们积极提问、讨论,环境方向的张广创同学对马真迪同学的地埋热管颇感兴趣,针对套管式地热井的开采、钻井等工程问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建筑环境方向的秦思宇同学向张盼同学询问了创新港7号楼的功能使用情况,更进一步地理解7号楼的设计理念;土木方向的赵超同学根据自己的所学对张芮同学的微生物骨料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想法;建筑方向的陈远同学、环境方向的王健同学都对张冠同学所阐述的“负熵”概念比较好奇,利用科学哲学的概念解释理科的名词定义,令同学们理解的更加明晰。

值此疫情突发之际,在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博2071班同学们仍然潜心科研、热爱生活,我们应当在任何时刻不忘初心、坚持前进,培养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我们一起携手努力,积极应对疫情困难,稳步把握博士进度,秉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奋斗!
文字:人居学院博2071班 秦思宇
图片:人居学院博2071班 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