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环境科学党支部博士党小组以“聚焦家乡变化,聚力脱贫攻坚”为主题,开展了观影活动,党小组成员集中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影结束后,同志们感受颇深,从电影中结合现实真切感受到了国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结合自身经历畅谈祖国的发展与变化。
党小组成员李晓婷说:“故事以小见大,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是如何在建设家乡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有全民医保、不让因病而贫的善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的创新精神;乡村教学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梦想的人民教师;为家乡防风治沙、生态建设的坚守;干部下乡精准扶贫、舍小我造福大我的奉献。这些故事和其中的精神都我们都有所了解,但电影的演绎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的重大意义和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
李然对电影片段《最后一课》感受深刻:“虽然是演绎,但是漏雨的屋顶、破旧的桌椅、鸡也跟着上课,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乡村教师面临的真实窘境。但正是他们,给予孩子们知识的力量,他们搭着国家高速发展的列车,过上了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如今,依然有无数乡村教师扎根在偏远山区、穷困乡村的土地,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给他们走出贫穷的希望。他们没有参与大国重器的研发,可能不了解高新技术与产业,甚至可能没有到大城市旅游过,但他们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是创造历史的一份子。
《我和我的家乡》里很多小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这些普通大众,共同创造了国家今天的强大。爱中国,也爱我们身边每一个为家乡为祖国努力奋斗的中国人!”
柴国亮说:“电影通过喜剧的形式,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让人深感中国高速发展这几十年来,家乡发展变化之巨大,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这一切的成就,都是背后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家乡建设者们勤奋努力、艰苦奋斗得来的。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四个故事《回乡之路》,故事发生在陕西的毛乌素沙漠,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当时住在这里的人们,每日都要忍受巨大的风沙,不仅给生活造成巨大不变,更是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如今,在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这里已经是绿树葱葱了。故事最后,当几位现实中的治沙英雄出现的时候,我真的是肃然起敬。作为出生成长在城市里的90后,平时也就在电视上看到过治沙的新闻,偶尔一次的沙尘暴就会让我苦不堪言,根本无法想象,也未曾体验过长期在风沙环境下的生活。但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种种优越环境和条件都不是生来就有、理所当然的,背后都是数不尽的人默默奉献的成果,我们一定要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
作为交大研究生,我们也要在日常的学习科研中发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为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交大人应有的贡献。”
段鹏珍说到:“电影的立意高远,以小见大,从平凡人民的生活中反映出中国在医保、科技、教育、环境、扶贫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为人民谋福祉的担当精神。
我所感受到的我的家乡的变化在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数百年来只懂耕种的农民有了进城挣钱的机会并且很多人在城市安家落户,村庄内外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代替了泥泞不堪的土路,农民不仅不需要上交公粮还能领到国家补贴,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农村医疗保险让农民得了大病也能看得起,如今正在推行的养老保险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我听很多老人说过如今的幸福生活是自己未曾想象的。我想家乡如今的变化得益于祖国的繁荣昌盛,更与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持续关注和投入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和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像剧中马亮一样不计较个人得失,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洪流之中,甘当铆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党小组组长田野对大家的发言做了总结,在庆祝祖国71周年华诞之际举办此次观影活动,让同志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伟大祖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真真切切体会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了我们不断拼搏,奋发向上的决心与信心。我们要胸怀家国,坚定理想,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印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田野
图/李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