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上午,应人居学院唐晓音副教授和许威博士的邀请,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到访西安交大曲江校区,并与我校师生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畅谈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思路。人居学院副院长许领、地球环境科学系主任李旭祥,以及来自人居学院、能动学院的师生出席报告会。
学术交流活动中,汪集暘院士以“让地球充电/充热宝在渭河盆地城乡供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他提出以地球介质为载体的“地热+”多能互补储供能系统即地球充电/充热宝,是当前地热开发利用的一种新途径,该系统可将各种形式的能量储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报告中,汪集暘院士首先对渭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及成因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渭河盆地是我国第四纪以来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其较高地幔热流的热传导和沟通深大断裂的热对流作用共同构成了渭河盆地中-低温地热田的热源机理。汪集暘院士通过对比不同类型跨季节储热方式特征、地球充电/充热宝可利用热源及不同储热方式的成本,总结出地球充电/充热宝具有规模大、适用广、跨时空、成本低的优势,此外,他指出地球充电/充热宝可利用浅层地热储和中深层地热储进行地热能储热,并从供暖和发电两个系统介绍了地球充电/充热宝的末端技术。在报告中,汪集暘院士还分享了将地球充电/充热宝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典型案例(如加拿大亚伯达德雷克社区、德国基尔地区及汉堡市、瑞典首都伯尔尼地区、西门子公司及瑞士联邦理工)及中国在2017年的弃水、弃风、弃光电量,指出地球充电/充热宝在中国的应用潜力巨大。报告最后,汪集暘院士指出大力发展“地热+”,使“天”(太阳能)“地”(地热能)合一、“动”(风能)静(地热能)合一,将有力地促进未来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
学术报告结束后,汪集暘院士同参会师生进行了学术问题的交流探讨,对参会师生的提问进行了答疑解惑。通过探讨与交流,加深了师生们对“地热+”模式的理解。活动最后,汪集暘院士明确表示现今中国地热行业发展呈现多元性,我们应当紧跟国际上地热研究的前沿发展动态。此外,汪集暘院士还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所处的研究领域要多作思考、脚踏实地,方能在学术上有所突破。
报告人简介:
汪集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理事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河海大学及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热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迄今为止,汪集暘院士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6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03)。主要论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993)、《Geothermics in China》(1996)、《神奇的地热》(2001)、《地热利用技术》(2005)等。
文 字:人居学院 柯婷婷
摄 影:人居学院 赵欣楠
审 核:人居学院 杜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