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王剑云教授团队和葡萄牙里斯本大学Jorge de Brito教授在建筑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上合作发表了题为“Discus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compensation methods fo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A critical review”的综述论文。该文批判了以往在再生骨料混凝土水补偿方法实施过程中存在模糊性的问题,提出了当下实施策略与未来研究建议,为加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第一作者为陈晓光助理教授,通讯作者为王剑云教授。

再生骨料是由建筑垃圾加工而成的骨料,具有吸水率高的典型特征。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初始干燥状态的再生骨料会从水泥浆体中吸收一些游离水,从而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要么在混凝土搅拌前对再生骨料进行预湿润处理,以消除再生骨料的吸水需求,要么在混凝土搅拌时增加拌合水,以补偿再生骨料从水泥浆体中所吸收的水。从理论上讲,这两种方法都能使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有效水灰比达到设计值。然而,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应该把再生骨料预先湿润到什么程度,或者到底应该添加多少补偿水,才能使再生骨料混凝土有效水灰比精确地达到设计值。由于存在这一知识空白,导致研究人员和生产企业在实施水补偿方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人为加剧了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不确定性。
研究团队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水补偿方法进行了批判性回顾,系统分析了水补偿方法的模糊性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微宏观性能的影响,并从概念角度剖析了造成这种模糊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当下实施水补偿方法的策略,以及未来研究如何精准实施水补偿方法的三个基本问题。
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教育部、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地建-西安交大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01912131-D3、201912131-D1)和葡萄牙科学技术基金会(UIDB/04625/2020)的共同支持。
论文链接:
Cem. Concr. Compos. 161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emconcomp.2025.10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