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人居学院“学术新锐·探索行”首场活动(2025北京站)如期举行。15名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在院长许领、分党委书记杨鹏、人事副院长张硕英及学院教师代表的带队下,奔赴北京开启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参观学习之旅。从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的人文治学氛围,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前沿科研阵地,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启迪智慧,在实地探访中拓宽视野,为成长之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名校对话启思路,校友寄语燃初心
当日上午,师生一行首站抵达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一场聚焦育人与发展的深度座谈如期举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吴璟、教授方东平、副院长李萌、土木系副主任刘宇飞、院办主任郑伟、学生校友事务主管张超娜与西安交大师生齐聚一堂,围绕学院学科建设现状、新工科育人模式创新、学生就业趋势研判及行业人才需求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坦诚而热烈的交流。

吴璟院长首先对人居学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以土木水利学院发展定位为切入点,从学科特色、科研平台、育人成果等多个层面,全面介绍了学院的整体发展概况。作为人居学院校友,方东平教授表示见到母校的师弟师妹,就像看到了当年逐梦的自己,倍感亲切。他深情回顾了在交大的求学时光,分享了当年在实验室潜心钻研数据、在课堂上深耕专业知识、在学术探讨中碰撞思维的难忘经历,言语间满是对母校培育的感恩与眷恋。方东平教授结合自身科研与育人经历,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永葆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在青春赛道上脚踏实地、奋力拼搏。

座谈结束后,同学们在学院老师的引导下,走进土木水利学院教学与科研平台,沉浸式感受了清华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的科研氛围。随后,大家漫步清华校园,细细品味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与深厚文化底蕴。

触摸国之重器,对话科研先锋
下午2时,师生一行辗转抵达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研究所地1楼会议室开启了一场“地质科学与人居建设”的跨界对话。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黄向阳,地质工程学科中心研究员王学良,环境演变与碳循环学科中心副研究员段武辉,科技平台高级工程师崔琳瑚,科技处副处长张尉,教育处业务主管于九龙等热情接待了学院师生。
会上,张尉副处长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核心科研方向、重大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体系,让同学们对这一国家级科研机构有了全面认知。许领院长则围绕人居学院的历史沿革、学科布局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培养模式及学术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并着重提及学院在“建筑+土木+环境”交叉领域的探索愿景。在互动环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黄向阳,地质工程学科中心研究员王学良,人居学院分党委书记杨鹏等耐心解答了同学提出的关于高校和研究所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多关注学科交叉前沿,培养复合型思维。双方还就学科交叉融合、科研项目协同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交流结束后,同学们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开启了“探秘国之重器”的实地参观。在月球样品洁净实验室,田恒次研究员细致讲解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储存、分析流程,当看到珍贵的月壤样品时,同学们纷纷屏息驻足,近距离感受航天探索与地质科研的魅力;在大型加速器质谱实验室,陈实高工操作演示了设备运行原理,介绍了其在古气候研究、文物年代测定等领域的应用,让同学们惊叹于科研仪器的强大威力;在离子探针实验室,刘宇正高级工程师通过数据图表,直观展示了岩石成分分析的全过程,让大家对地质科研的精密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所史馆,在张尉副处长的讲解声中,在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科研实物中,重温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与科学家们的坚守精神。

此次跨校所参观学习,是人居学院推进“实践育人”、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生动实践。不仅让本科生走出课堂、走近前沿,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热情,更搭建了学院与其他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交流桥梁,为后续开展学科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字:石倩
图片:石倩
审核:张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