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学院土木工程系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与防灾减灾团队师生受邀参加“结构有形•创新无限”建筑结构中青年专家论坛(西安站)。
2024年10月25日—27日,由《建筑结构学报》杂志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办的“结构有形•创新无限”建筑结构中青年专家论坛(西安站)在西安召开。会议以“高性能结构与防灾减灾”为主题,旨在对高性能结构与防灾减灾技术的交融共进、创新与实践开展深入研讨。包括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逾400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会嘉宾合影
论坛期间,包括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建筑结构领域资深专家、中青年专家及研究生作了14场主旨报告、127场专题报告、56场研究生论坛报告。报告专家基于新型高性能材料与结构、结构韧性与智慧防灾、工程结构性能提升与长寿命保障、智能建造与新型工业化等议题,聚焦高性能结构与防灾减灾,分享研究成果。
吕西林院士作主旨报告
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与防灾减灾团队师生合影
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与防灾减灾团队6名师生在各分会场作学术报告。团队青年教师苏有华副教授在“智能建造与新型工业化”分会场作了题为《钢桥疲劳监测与系统疲劳可靠度评估方法》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智能监测技术、数据不确定量化、结构安全评估等方面的最近进展。张敬华副教授在“结构韧性与智慧防灾”分会场作了题为《可液化场地内地下结构地震响应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地下结构与临近地表结构地震动力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多次强震作用下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机制两部分的内容。青年教师卫思彤在“工程结构性能提升与长寿命保障”分会场作了题为《特高压输电钢管塔多环板节点荷载分配计算方法》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高耸钢结构连接节点的荷载效应分析、承载力计算等方面的最近进展。
团队3名博士生在研究学术沙龙分会场作报告。张再昱主要介绍了《带肋钢管混凝土柱-预制钢筋混凝土梁装配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揭示了节点核心区在地震作用下的失效模式,阐明了各部件的剪力传递机理,建立了节点的承载力设计公式,可为组合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高卿林的报告题目为《GFRP单向板蠕变非线性行为表征及失效时间预测》,通过对GFRP单向板开展蠕变试验,建立了蠕变应力-时间-蠕变应变关系预测模型,成功预测了单向板的偏轴蠕变非线性行为;利用蠕变强度函数,结合蠕变断裂强度准则实现了GFRP单向板蠕变失效时间和不同概率区间的预测。刘向宏的报告题目为《圆锥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构件复合受力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面向海上风电支撑结构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压弯扭复合受力机理分析和承载力预测需求,研究了大空心率、大锥度和超限径厚比圆锥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压弯扭复合受力全过程机理,给出了构件轴压、受弯、受扭及压弯扭承载力计算公式。
|
|
苏有华作学术报告 |
张敬华作学术报告 |
|
|
卫思彤作学术报告 |
张再昱作学术报告 |
|
|
高卿林作学术报告 |
刘向宏作学术报告 |
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与防灾减灾团队师生在论坛分会场作学术报告
此次参会不仅深化了我院与国内土木工程领域专家学者的联系,更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大型基础设施防灾减灾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与防灾减灾团队长期从事钢结构、组合结构,结构抗震、减震与控制,高耸及大跨度结构抗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包括钢结构、组合结构,在静力、动力作用以及疲劳、冲击、爆破等极端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应用于输电塔结构、大跨度桥梁以及地下隧道等工程。
文字:潘宇浩 卫思彤
图片: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与防灾减灾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