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人口占比水平接近67%,城市居住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聚焦于生活空间品质提升与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区生活圈是我国落实“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城镇公共资源精准配置的重要抓手。其强调通过依据居民使用需求和活动模式规律所形成的圈层结构,改善传统城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依赖“千人指标”模式导致的供需适配性不足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普遍面临对居民利用行为特征把握薄弱、设施配置与社区生活圈空间结构适配性不足、与城市更新时序衔接模糊等问题,削弱了社区生活圈对居民日常生活便利性提升的实际效果。 因此,本研究以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为核心目标,深入挖掘不同社区内居民对设施的个性化偏好及利用行为规律的共性与特性表现,以协调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相适配。从环境行为视角出发,将“人”的使用体验作为研究重点,以居民便利感知程度作为关键评价标准,推动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新模式转变。以西安市为例,提出适配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设施配置优化策略,及其与城市更新衔接的协同治理方法,从而提高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效率与居民日常生活质量。本研究分为4部分阐述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系统性文献综述与测量工具方法的归纳筛选,构建涵盖18项建成环境指标与5个感知维度的感知融入的利用行为支持模型,为理解社区生活圈中居民设施利用机制提供了兼顾“环境约束”与“主观意愿”的新的解释框架。 第二,借助多源数据,结合Arc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与在Cityscapes数据集上训练的PSPNet语义分割模型,量化和提取利用行为支持性建成环境特征。通过K-means聚类算法识别出高密复合-功能型、集约开发-功能型、集约开发-舒适型和低密分散-舒适型4类典型城市社区,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的生活圈设施嵌套模式研究提供支撑。 第三,通过行为轨迹观察记录法和问卷调查对案例社区居民利用行为的目的、频率和时间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归纳共性和差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中介与调节模型,揭示感知介导下建成环境对利用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比各类感知维度介导路径在各项建成环境指标与利用行为关联中的具体表现,更全面地了解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效用与不足。 第四,基于影响机制解析结果,构建以提升生活便利性为导向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供需适配性评估方法,对西安市城六区的现状设施供需失衡区域进行识别,并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和PDPs可解释方法识别关键建成环境指标对居民生活便利感知的影响贡献和关键阈值。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类型特征,从设施类型与数量配置、空间布局与步行路径环境等维度,提出了一套兼具约束性与引导性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突破以客观距离为主的传统设施配置模式,通过明确建成环境-感知-利用行为的影响路径,为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了认知导向的新理论框架和方法支撑;(2)揭示感知在影响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利用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并量化其作用程度;(3)精准评估不同社区类型下设施的供需适配性,识别建成环境特征的最佳作用阈值,提升设施配置的针对性与准确性;(4)从宏观规划与人本优化双重视角出发,提出涵盖配置优先级与差异化嵌套模式的设施规划策略,以应对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供需错配以及与城市更新衔接不足等关键挑战。 总体而言,本研究创新性地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行为学、行为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提升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效率提供了系统化和人性化的研究框架与可行性方案。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居住区规划从传统供给模式向以提升生活便利性为核心的社区生活圈模式转型,优化居民日常生活体验与城市空间品质。 |